市科技创新委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科技创新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市委七届七次全会部署要求,紧紧围绕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的目标定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市科技创新工作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成功举办第25届高交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2.47万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深-港-穗科技创新集群连续4年排名全球第二。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提高政治站位,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定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狠抓巡视巡察整改。高质量推动主题教育开展,班子带队赴挂点社区调研服务47次。

  (二)优化整体布局,科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印发实施《关于深圳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明确科技创新规划目标举措,全方位打造创新之城。印发《深圳市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项目经理人制改革方案》等“1+5”文件,探索在重大科技项目中赋予项目经理人选题、实施、组织团队、分配经费、成果评估等权限。

  (三)打造科技战略平台,推动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前海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加快,全力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推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发布,出台配套落实文件;理顺河套领导小组产业发展组工作机制,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发展。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影响力持续显著提升,完善部省市共建工作机制,发布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空间规划纲要。光明科学城建设持续推进。

  (四)扛起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责任,实现各类创新载体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一步加强。多层次创新载体协同发展,深圳医学科学院正式揭牌成立,与深圳湾实验室一体化建设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启动,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建设迈上新台阶,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完成注册,香港科技大学叶玉如院士团队阿尔茨海默病诊疗项目落地。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取得进展,落地1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

  (五)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34个。深度参与部市联动任务项目。主动布局37个市级科技重大专项,资助技术攻关项目超过200个。科技支撑人民生命健康。布局实施新药与疫苗、健康诊疗等重大专项。

  (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更足。做好高企和中小企业培育服务,开展高企“提质增量”专项行动,全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3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新增1000家以上,超2.47万家。构建成果转化生态网络,累计支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31家、中小试基地38家。1—12月,深圳技术合同成交数17256项,成交额1580.25亿元,技术交易额1461.72亿元。全力推进科技“双招双引”。完善科技金融链条,设立20亿元科技创新种子基金,投向更早更小的科技项目。

  (七)出实招重实效,高新区发展迈进快车道。2023年,深圳高新区实现GDP10072亿元,同比增长7.5%;工业总产值 17916亿元,同比增长8.5%;营业收入26149亿元,同比增长6.2%;净利润2513亿元,同比增长23%。稳步推进高新区发展专项计划,通过市级引导、区级配套的资金带动放大机制,有力支撑高新区产业发展。试点高新区创新积分体系,围绕“20+8”产业集群发展方向,设计创新积分试点体系,引导技术、资金、人才、数据、土地等各类生产要素向高新区内科技企业有效集聚。

  (八)以展会兴业,助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成功举办第二十五届高交会、2023西丽湖论坛、2023深圳企业创新发展大会和2023年中国材料大会。高交会在展览面积、成果发布、交易金额、国际化程度、双招双引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展会面积达50万㎡,来自五大洲105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共有4295家展商、129个团组和7394个高新技术项目参展,央视新闻联播4次单条或简讯播出。2023西丽湖论坛21位两院院士、16位国外院士等参加,吸引564家企业共襄盛会,“鹏城•脑海”大模型等7个重大科技成果集中亮相。2023企业创新发展大会吸引70家央企齐聚深圳,9项来自央国企的重大科技成果在会上发布,17个央地合作项目现场签约,吸引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等5家研究院落地深圳。中国材料大会首次在深圳举办,展览面积3万平方米,吸引50余位国内外院士、1500余位国家杰出人才、1.9万名材料科技工作者和近2000家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参会参展。

  (九)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科技合作持续深化。深化深港澳科技交流合作,与香港创新科技署签订全面推进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的安排及工作方案,推动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开园;持续推进深澳“科技创新及科研转化合作”专班任务落地。积极拓展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网络,组团赴以色列等7国开展科技交流合作活动,成功举办俄罗斯青年科技专家“中国大使奖”获奖者中国行活动,沙特KAUST创新中心成功揭牌。

  (十)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人才创新发展环境日益完善。颜宁、郑海荣、李清泉、黄三文成功入选两院院士。完善科技人才政策顶层设计,牵头制定科技人才支撑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若干措施,深化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细化实施科技人才计划项目,建立从博士(后)到优秀青年、杰出青年的人才成长周期支持机制。深化深港引才育才合作,探索双聘制,薪酬共担、成果共享。办好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吸引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2684家专业机构和组织设展参会。

  二、2024年工作计划

  2024年,我委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全面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当模范,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方位打造创新之城,在服务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展现更大作为。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积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发挥“大科创”的组织和统筹协调作用,强化市区联动、部门协同,形成全市“一盘棋”科技创新工作合力。探索成立科技行业党委,统筹不同科研机构力量,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科技创新工作整体推进。一体化推进落实《关于深圳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立项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和技术攻关项目。实施项目经理人制,组织实施原创性引领性科技项目。

  (三)重构科技研发资金配置体系。按照“切大块、办大事”的原则,推动科技资源更加聚焦重点任务、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强化市区联动,形成全市“一盘棋”科技研发资金投入合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益。优化市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强化对企业需求的支持,按产业集群市区联动有组织投放资源。成立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统筹用好30%基础研究经费。

  (四)有组织推进基础研究。全面推进基础研究“深研”规划落地实施,制定2024年度工作任务,组织实施重点领域基础研究专项。发挥财政资金效能,引导国企、科技领军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联合支持基础研究长周期探索。组织深圳龙头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校等优势力量,共同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

  (五)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实施“重研”规划,在半导体、低空经济、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开展有组织的重点研发计划,打造科研经济新模式。滚动更新完善“六个一”工作体系,持续搭建市区“一盘棋”统筹联动机制,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用好20亿元市科技创新种子基金。以“心诚+行程”面向全国全球招商引资,深化与世界500强企业、央企、行业龙头企业科技合作,支持在深设立实验室、研发中心。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办好第26届高交会,在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上下功夫。

  (七)推动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发挥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优势,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区,高规格办好西丽湖论坛。加快光明科学城统筹规划,推动有关项目加快建设。

  (八)打造高能级战略科技力量。完善“一核心+多基地”国家实验室体系。大力发展深圳医学科学院等新型科研机构,加快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公共、半公共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支持全国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央企全国重点实验室在深布局转化基地。

  (九)深化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推动出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科技创新规划》,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推动特殊物品便利跨境流通。加大深圳沙特创新中心支持力度,积极拓展与KAUST等科技创新交流。

  (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科技人才评价试点工作按进度开展。与“双一流”高校及境外名校开展合作,全年培育青年科技人才200人以上。将外籍“高精尖缺”人才纳入我市人才服务保障体系。